
沈子修(1880-1955年),安徽省霍山县人,1924年9月至1925年9月任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校长。历任国民党安徽党务干部学校校长、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、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、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、民盟安徽省支部主任委员。
沈子修早年毕业于晚清两江师范学堂,1907年参加中国同盟会,积极响应辛亥革命,并成为安徽反帝反封建的先驱人士。
1921年,沈子修、朱蕴山、桂月峰等人发起组织六安农会。领导农民取得维护土地永佃权斗争的胜利。
1924年,任芜湖“二农”校长时,他邀请恽代英来校演讲。1926年底至翌年秋,任国民党安徽省党务干校校长期间,他曾邀请李立三、李达、毛泽东、恽代英等来授课或讲演并赞许共产党农工专政的政治主张。1932年秋,任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校长时,聘请童汉璋、吕惠生为教务主任和农场主任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,参加爱国民主运动。
沈子修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。他教学认真,治校严谨,在安徽教育界有较高的声望。主张学生关心国家大事,摒除封建教育陈规陋习,奉行教、学、做合一。他平时生活俭朴,与学生一起勤工俭学,同一食堂用餐。外出不坐轿、不用随员,每遇学校经费困难,辄将自己的财物典当、变卖,捐献给学校;遇师生生活困难,亦慷慨相助。
1952年8月,沈子修先生当选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。此时他年逾古稀,对工作仍积极负责,日夜操劳,他常对晚辈说:“积我五十年革命之经验,只有跟着共产党走,国家才会昌盛,人民才会幸福,我个人才有前途,共产党是最大公无私的,也正因此而得到全民的信赖和拥护。”
沈子修先生晚年艰苦朴素、严于律己的品性仍一如既往。政府为他配备汽车和警卫员,可他到近处办事,总是携杖步行,从不允许公家汽车办私事。又说:“对亲戚故旧要正确帮助他们进步,要晓以大义,不徇私情。”有次回故乡霍山,亲戚有事相求,他只说了一句话:“听从当地政府安排。”他的一言一行都表露出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,他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,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