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汪雨相(1878-1963年),安徽嘉山县明光集人,安徽近代教育家。他是首批同盟会会员,毕生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。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,他顺应历史潮流,果断选择了共产党,走上了光明大道。
汪雨相自幼苦读,1899年考中秀才,1905年加入同盟会,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,在革命军第一军团任秘书。1914至1919年,汪雨相任芜湖甲种农校理化教员,教学中,他坚持向学生宣传进步主张,响应五四运动号召。1920-1921年任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第五任校长,后任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校长、省教育厅督学。1926年任盱眙县教育局局长,他力主经济公开,印发教育产款收支实录,反对贪污腐化。1932年任嘉山县财务委员会委员长,他致力于打击土豪劣绅侵吞公产,受到当局排挤而去职。
1937年底,汪雨相认识到“共产党是抗日最坚决彻底的,非共产党是不能救国的”,毅然率领家眷及亲友共28人,奔赴革命圣地延安,参加抗日。在国家、民族、家庭、人生最关键时刻,他没有选择陪都重庆,而是选择边区延安;没有选择故友国民党统帅蒋介石,而是选择素不相识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;没有选择当时自称强大的国民党,而是选择艰难发展中的共产党。六旬老人举家投身革命,实属罕见之事,一时被传为佳话。

到达延安后,其子汪道涵、汪导江参加新四军,走上抗日前线。汪雨相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秘书长、延安市参议会副议长、市政府委员等职。他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,最终于1948年6月15日被批准入党,在70岁时实现了一生最大心愿。

汪雨相由一位封建时代的旧知识分子,到同盟会员,毕生追求光明和真理,探求救国救民道路,不断否定自己,不断摸索前进,历经艰难追求,终于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,最终转变为一位共产主义者。他一生面临多次重大人生选择,他抛弃封建孔孟思想后,开始信奉孙中山旧三民主义“民族、民权、民生”,后信奉孙中山新三民主义“联俄、联共、辅助农工”,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,他果断退出国民党,坚定地加入反蒋队伍,最终选择共产党,堪称时代典范,值得大家永远纪念和敬仰。

汪雨相之子汪道涵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、上海市市长、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、中顾委委员等职务。